與“褚時健”三個字的如雷貫耳相比,重慶的何裕華對公眾而言,則顯得名不見經(jīng)傳。巧合的是,兩人卻在外形輪廓、身高皮膚、言行舉止方面,頗有相似之處。
更巧的是,褚時健讓一座瀕臨破產(chǎn)的工廠起死回生,開創(chuàng)了紅塔山奇跡;何裕華也讓一家搖搖欲墜的皮革廠轉危為安,運籌帷幄之中靠“床上功夫”,把小眾的牛皮涼席做成大氣候:年銷一個億,一舉占據(jù)著重慶90%、全國50%以上的生意,將與“紅塔山”僅一字之差的塔山締造成行業(yè)冠軍。
何裕華用了23年。
激蕩1992
有人在門里輕歌曼舞,有人在門外長歌當哭。
多年后的今天,何裕華坐在寬敞辦公室里,回想到過去,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的激蕩而不安。
一首春天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掀起下海潮。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么一句俚語:“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修大腦的不如剃光頭的”,市場的騷動和熱烈可見一斑。
何裕華的老鄉(xiāng),中國第一個“首富”,在萬州的牟其中自“罐頭換飛機”一戰(zhàn)成名后,就一直在全國飛來飛去,宣布了一個又一個的驚人項目。
在祖國的西南邊陲云南,褚時健把當年瀕臨倒閉的玉溪卷煙廠打造成后來亞洲最大的卷煙廠,紅塔山集團。
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的舉步維艱。從“家養(yǎng)”到“放養(yǎng)”,他們竟然像脫離體制“襁褓”的嬰兒,面對外面的世界,可以說是無從適從、趟水過河。
很不幸,與赫赫有名的紅塔山只有一字之差的重慶企業(yè),塔山皮革廠,也被卷入這場無妄風波。
這是一家位于重慶江北溉瀾溪,主要從事皮革加工的鄉(xiāng)鎮(zhèn)集體企業(yè),屬于四川省批準的,允許納入國家的計劃經(jīng)濟范圍內生產(chǎn)皮革資格的8家企業(yè)之一。工廠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主要業(yè)務是把生皮加工成熟皮后,再銷售給其他工廠進行深加工。塔山皮革廠最輝煌的時候,曾給上海一家企業(yè)做配套,而上海這家企業(yè)主要是給公安部供應牛皮皮帶。
原本塔山有一定的生存能力。直到國家全面提倡國企改革,將計劃經(jīng)濟砍掉,這家企業(yè)一擊即潰:一是國家財政補貼的縮水,塔山制作一張皮的補貼,從14.7元降到10.5元,再降到8元;二是稅制改革,增值稅被納入繳稅范疇。
這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它7家企業(yè)紛紛破產(chǎn)垮掉,只有塔山成為一家欠債300萬、銷量萎縮、垂死掙扎的破廠。
從員工到銷售科長,何裕華見證塔山的輝煌,又跟隨塔山走向衰落。
就在這年,他接了這個棘手活——被推舉為塔山皮革廠的廠長。然而,等待他的只是一個燙手芋頭。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