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朝鮮籍紅軍將領:紅軍長征時1個排擊潰敵軍1個團
朝鮮籍紅軍將領畢士悌,原名金勛,曾用名楊州平、楊寧、楊林,1898年出生在朝鮮平安北道。(資料圖)
畢士悌,原名金勛,曾用名楊州平、楊寧、楊林,1898年出生在朝鮮平安北道。1910年8月《日韓合并條約》簽訂后,年僅12歲的畢士悌與家人一起投身到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逐漸成長為平壤中學生運動領袖之一。
后因遭日本殖民當局通緝,畢士悌于1919年秘密來華,考入位于吉林通化的朝鮮愛國人士創(chuàng)辦的武官學校。1920年畢業(yè)后,他奉命前往延邊地區(qū)繼續(xù)反日斗爭。同年10月,他率1個連巧妙設伏,一舉擊斃日寇聯(lián)隊長,展現(xiàn)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但因敵我力量懸殊,朝鮮義軍最終失敗,畢士悌也由此清醒認識到:必須與中國人民共同抗日,才能獲得本民族解放。于是1921年6月他趕赴昆明,以“華僑”身份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第16期,學習炮科專業(yè)。1924年初,畢士悌以全校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婉言謝絕了校方想要他留校任教的建議,動身趕往當時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廣州。文武雙全的他,旋即被黃埔軍校任命為學生總隊教官兼第3期學員隊第4隊上尉隊長。
在黃埔軍校,畢士悌深受革命思想熏陶,于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這一期間,他還參加了多次討伐軍閥、平定叛亂的戰(zhàn)斗,屢建功勛。1925年11月,畢士悌奉命前往著名的“葉挺獨立團”任第3營營長,后重回黃埔軍校升任中校教官。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畢士悌被中共中央派到蘇聯(lián)學習,很短時間內(nèi)他就攻克俄語關。1年后,他又轉(zhuǎn)至莫斯科步兵學校深造。1930年夏,畢士悌從蘇聯(lián)返回上海,后奉中共中央軍委之命,前往東北參與領導抗日武裝的組建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畢士悌深入吉林省磐石縣,在當?shù)匦」律街鞒殖闪⒘藮|北地區(qū)第一支中共抗日武裝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