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湖艦入列,補齊中國航母戰(zhàn)斗群最后一塊短板
9月1日,海軍新型綜合補給艦首艦呼倫湖艦入列命名授旗儀式在廣州舉行。呼倫湖艦舷號965,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綜合補給艦,可為我海軍航母編隊、遠海機動編隊提供海上伴隨補給。呼倫湖艦正式加入海軍序列,標志著我軍遠洋保障能力躍上了新臺階,對于補齊中國航母編隊“短板”、完善海軍裝備體系結構、建設強大的現(xiàn)代化海軍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迫切需要解決遠洋綜合補給的難題
綜合補給艦是伴隨水面艦艇,在海上機動、作戰(zhàn)時為其補充所需的燃料、潤滑油、淡水、食品、備品、給養(yǎng)和各類彈藥等消耗物資的船只。綜合補給艦可以大幅度增加作戰(zhàn)船只的自持力、作戰(zhàn)半徑和有效作戰(zhàn)時間。上世紀60年代,我國已經研制出一套縱向補給裝置。這種裝置的原理很簡單:在艦艇艉部用浮標拴著軟管從海上漂浮到被補給的艦艇上,戰(zhàn)士從海上把軟管撈起,插進油水艙進行補給。這種補給方式耗費大量人工,補給速度慢,只能一對一補給油水。
1979年12月15日,中國第一代綜合補給船X615問世。2003年,我國頒布了新的艦艇命名編號基準,綜合補給艦一律以中國境內的湖泊命名。X615被命名為洪澤湖艦(舷號881)。此后,我國又相繼建造了883、884島礁補給艦,主要為西沙和南沙守礁部隊提供補給。這些補給艦總體上屬于單一補給艦,以油水補給為主,干貨補給能力不夠強,對提高軍艦遠洋作戰(zhàn)能力作用有限。
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海軍艦艇的遠洋訓練和出訪活動越來越多,迫切需要新型補給艦的支持。為此,中國決定自行研制國產第二代綜合補給艦。2004年4月,我國自行研制的綜合補給艦千島湖艦(舷號886)入列,該艦與同型的微山湖艦(舷號887),都屬于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二代綜合補給艦。
第二代綜合補給艦的補給品種涵蓋海軍現(xiàn)役驅逐艦的全部消耗物資,增加了彈藥補給功能和直升機燃料的加油功能,還具備了艦艇夜間航行補給能力。千島湖艦于2005年9月在東海進行了首次同時向3艘艦只和一架直升機實施立體航行補給演習,這種高難度模式,即使西方國家也很少使用。在近年的亞丁灣護航任務中,第二代綜合補給艦長期伴隨護航編隊遠赴非洲,有力支持了中國海軍的護航行動。但第二代綜合補給艦的速度仍然較慢,很難在真正意義上跟隨艦隊進行補給作業(yè)。
此后,中國海軍的綜合補給艦進入了“下餃子”的時代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