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wǎng)
選擇軍人其實是世界各國早期航天員/宇航員的共同選拔思路,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都會轉(zhuǎn)型。那就為大家系統(tǒng)談一談各國宇航員選拔思路好了。
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航天英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少將宣布了我國將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過裎。這次宣布的選拔標準比起之前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讓神秘的航天員職業(yè)不再距離普通人極其遙遠。
1。 中國前兩批航天員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jīng)有了兩批航天員。
第一批航天員共計14人,均為男性,分別為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陳全、潘占春、鄧清明、趙傳東、吳杰和李慶龍,其中前8位進入過太空。這些人基本都是從中國空軍最拔尖的特級、一級飛行員和試飛員中選拔,資歷很深,成為航天員之前便已居校級軍職。
第二批航天員共計7人,有兩名女性,7人分別是陳冬、劉洋、王亞平、蔡旭哲、葉光富、湯鴻波和張陸,其中前3位進入過太空。這些人都是空軍飛行員,但相比第一批航天員講究資歷,他們則以年齡取勝,入選時年紀普遍在30歲左右,要比第一批低了近10歲。
而目前第三批航天員則更加放寬,甚至不要求飛行員或軍人身份,楊利偉說:“不僅要從空軍的飛行員中選拔出航天駕駛員,還要從航空航天相關(guān)技術(shù)的專業(yè)領(lǐng)域中選出工程技術(shù)人員擔當航天飛行工程師”。這意味著工程師型航天員將會成為第三批的選拔目標之一。
這與我們在各種太空題材電影中看到的航天員組成越來越相近:要有飛船駕駛員、工程師、科字家、醫(yī)生等多種職業(yè)?梢韵胂螅诘谒呐酥粮嗯蔚暮教靻T選拔中,普通科學家、教師、醫(yī)療工作者等都將進入遴選范圍。
我國畢竟載人航天起步較晚,那么外國又是怎么一個航天員選拔過程呢?當然,你也懂的,載人航天也就中美俄三個國家在玩而已,這里的外國也僅指美國和俄羅斯了。
2。 蘇聯(lián)/俄羅斯宇航員
蘇聯(lián)早期的宇航員都是來自空軍的年輕飛行員,其中也選拔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宇航員戈爾曼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