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wǎng)
原標題:觀察者網(wǎng)一周軍評:三航母和東風41,中美互亮肌肉?
本周,在泰國曼谷舉辦的2017年防務與安全展上,中船重工展示了包括S26T在內的系列外貿型潛艇,排水量涵蓋了2600噸到200噸范圍。而且除了200噸微型潛艇,這些外貿艇都配備了AIP系統(tǒng)。那么外貿潛艇究竟有何玄機,中國進軍這個行業(yè)會帶來什么有趣的變化?本期軍評第一部分我們談這個問題。
此外,本周隨著特朗普到訪,美國海軍三航母將齊聚西太,我國也進行了東風-41導彈的第8次試射。那么關于這兩件事,到底和特朗普訪華有沒有關系?軍評第二部分我們來稍加討論。
外貿潛艇的玄機
本周,在泰國舉辦的2017年防務展上,中船重工首次展示了我國外貿型系列潛艇,包括排水量2600噸的S26T型,排水量1100噸、600噸的兩種小型AIP潛艇,以及排水量僅200噸的微型特種潛艇。
盡管看模型,這些潛艇似乎都是黑黝黝的一個大罐子,后面有個螺旋槳。但實際上,不同噸位的潛艇之間的差別,不比驅逐艦、護衛(wèi)艦和導彈艇的差別小。
要談這些潛艇的區(qū)別,我們首先要說一下常規(guī)潛艇的作戰(zhàn)模式。
現(xiàn)代媒體的報道,經(jīng)常給人這樣一種錯覺:現(xiàn)代潛艇都是安靜地在水下以很低的航速慢慢航行。
網(wǎng)絡上有這樣一個觀點,說什么現(xiàn)代潛艇不需要高速航行,所以日本“蒼龍”級高速航行中發(fā)出特殊噪音的缺陷不是缺陷。
這其實就是這種錯覺帶來的誤解。
其實,隨便用什么工具,丈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于中國、日本這樣的國家來說,常規(guī)潛艇從基地出發(fā),到實際可能發(fā)生沖突的海區(qū),之間的距離是相當遙遠的。
舉個例子,按照最近的距離算,從日本長崎到東海中日爭議海區(qū),約有500公里距離。
要依靠AIP動力系統(tǒng),用2節(jié)航速慢慢“爬”過去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