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學者:“武統(tǒng)”聲音出現反映大陸民間對臺灣很焦慮
來源:中國臺灣網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臺灣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所長李銘義25日表示,民進黨當局面對臺灣的內外困境,除了用“前瞻基礎建設”搞經濟,政治上搞“憲政”改革議題,“外交”上采沖撞模式之外,民進黨當局會藉可能引發(fā)兩岸波動的“公投法”及“促轉條例”號召深綠選民,在兩岸冷對抗中設法繼續(xù)維持現況。
李銘義25日出席在嘉南藥理大學舉行的“兩岸社會文化認同變遷論壇學術研討會,發(fā)表“十九大后大陸對臺政策及路徑分析”。他強調,臺灣在內外困境中面對嚴峻的兩岸關系,要關注會引發(fā)兩岸波動的“公投法”、“促轉條例”,民進黨當局在選舉年中將會如何動員操作。
李銘義表示,中共十九大后,大陸對臺政策可歸納為三點:一、對臺政策方針不因臺灣內部情勢改變;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體現“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三、持續(xù)擴大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強化兩岸基層交流及對臺商、青年工作。
但李銘義提醒,大陸民間有“武統(tǒng)”的聲音出現,反映出大陸現在有人確實很焦慮。每當臺灣出現一些事件,焦慮感就更凸顯,急于想要去突破現況或是改變臺灣人民想法。尤其是牽涉兩岸關系及對美議題上,例如美艦訪臺,就出現類似的強烈言論。
他認為,大陸官方或民間的焦慮,來自于不希望兩岸問題一代一代的拖下去。但是,他仍認為,兩岸雖處于冷對抗,仍有融合發(fā)展的曙光。從社會文化與經濟層面努力,仍有心靈契合的可能,還是還是要透過交流合作,堅持兩岸融合發(fā)展的主軸。
李銘義表示,現在對臺灣而言,至少面臨了四大困境:一是經濟確實不好,人才出走、產業(yè)外移、經濟不佳,也會影響到臺當局施政能力。二是“外交”方面,“外交”休兵不再,“邦交國”愈來愈少。三是內政上還有“憲政”改革的議題,在大陸看來是走向“法理“臺獨”,現在再加上“公投法”及“促轉條例”,都引起兩岸關系的波動。四,能源和非核家園問題,現在臺灣能源不足,電力結構不穩(wěn)定。
他觀察民進黨當局面對這四大困境,就是用“前瞻基礎建設”搞經濟,政治上搞“憲政”改革議題,“外交”上采沖撞模式,同時用“公投法”及“促轉條例”號召深綠選民,在兩岸關系上維持現況。
面對嚴峻的兩岸關系發(fā)展,李銘義提出六點建議:
一、應該盡速召開經雙方授權的學者進行對話及溝通;二、針對兩岸同屬一中的意涵進行深入探討后,得出最終定案官方版本。三、在共同政治基礎上,恢復兩岸;鶗昂f(xié)會兩會正式會談及國臺辦和“陸委會”的官方聯系管道。四、兩岸兩會針對既有的協(xié)議進行檢視,并且對于未來可能簽署協(xié)議之初步題目進行溝通。五、在青年、教育、文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動,進行相關協(xié)調及溝通機制。六、針對兩岸領導人會面議題進行初步溝通。
李銘義強調,中共十九大對兩岸關系必會產生影響,“陸委會”舉行咨委會議,學者建議,在兩岸關系上,臺當局應維持不挑釁的兩岸政策作為,減少容易產生誤判、誤會的動作,諸如在文化及教育領域有“去中國化”動作、更改“陸委會”為“中國事務委員會”等。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