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宙斯盾”甲板室及其配套設施。
原標題:“泥足巨人”三面圍城
海陸兩棲:
“宙斯盾”上岸
“宙斯盾”(AEGIS)全稱“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tǒng)”,主要由探測系統(tǒng)、C3系統(tǒng)、武器系統(tǒng)等部分組成,是美國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武器計劃之一——
時間最久,換代最多。從1963年開始研制最初的“基線0”算起,到最新的“基線9”,“宙斯盾”系統(tǒng)迄今共5代9型。自誕生之日起,該系統(tǒng)就一直在不斷升級和改進,先后更換過相控陣雷達、警戒雷達、主控計算機等關鍵設備,所配置的武器也不斷更新,每一代在技術指標上都有新的跨越。
效能顯著,成熟可靠。自2002年以來,“宙斯盾”系統(tǒng)已經進行了30多次攔截試驗,攔截成功率高達90%。“宙斯盾”系統(tǒng)的核心裝備是AN/SPY-1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它可監(jiān)控超過方圓400千米戰(zhàn)區(qū)內數(shù)百批目標,可同時引導導彈攻擊1218批目標,從搜索方式轉為追蹤方式僅需50微秒,就連具有超聲速飛行能力的掠海反艦導彈也難逃它的“法眼”。
家族繁盛,應用廣泛。目前,共有“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等數(shù)十艘美軍戰(zhàn)艦裝備了“宙斯盾”系統(tǒng)。此外,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韓國的“世宗大王”號和“李舜臣”號,以及西班牙和挪威等國部分戰(zhàn)艦也裝備了該系統(tǒng)。發(fā)展出龐大的艦載“宙斯盾”家族后,美國悄悄地將“宙斯盾”從海上搬到了陸地。美國媒體聲稱,這是“快、好、省”研發(fā)武器的典范。
2013年, 陸基“宙斯盾”在夏威夷考愛島的太平洋靶場“上岸”。那么,海上的“宙斯盾”和岸上的“宙斯盾”有何異同呢?
——甲板室外形結構大同小異。陸基“宙斯盾”與艦載“宙斯盾”結構極為相似,布置在甲板外形的鋼筋混凝土四層建筑中。頂層是AN/SPY-1雷達室,第三層是作戰(zhàn)信息中心和操作指揮平臺,一二層是電源及冷卻系統(tǒng)。
——主要武器部件通用。陸基“宙斯盾”垂直發(fā)射模塊由大名鼎鼎的MK-41垂直熱發(fā)射系統(tǒng)改進而來,配置的是與;幌盗械“標準”系列攔截彈。其最新型號“標準-3 Block 2A”飛行速度較上一代提高了60%,攔截高度可達500千米,還可以攜帶具備太空環(huán)境打擊能力的動能彈頭。
——模塊設計創(chuàng)新突破。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的甲板室及其配套設施與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相距5千米,采用遙控操作,并未像;到y(tǒng)那樣緊湊地部署在一個區(qū)域。此外,整個陸基“宙斯盾”的載體建筑采用模塊化設計,運用小型螺栓連接并配備升降纜繩,在美國制造完成后,所有部件被打包,由標準集裝箱運到海外部署地,如同拼裝樂高積木般組裝和拆解。
一貫伎倆:
日美心機重重
陸基“宙斯盾”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模擬發(fā)射攔截彈示意圖。
此番,日本部署陸基“宙斯盾”,絕不是單純響應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亞洲行期間“大量購買美國武器”的號召那么簡單,更多的是從日本自身利益和政治野心考量。那么,這次“宙斯盾”登陸,日本又打的什么如意算盤呢?
經濟算盤。早在2013年11月,美日就商定正式啟動研究引進以陸基“宙斯盾”和“薩德”為主的反導系統(tǒng)。韓國引進“薩德”是美國掏錢,而日本部署“宙斯盾”則純粹自費。這一次,日本棄選“薩德”而選“宙斯盾”,看似是顧忌半島周邊國家的抵制反對,主要原因恐怕還是看準了“宙斯盾”比“薩德”劃算,想花小錢辦大事。與“薩德”相比,陸基“宙斯盾”射程更遠,防御范圍更大,部署兩套就可以覆蓋日本全境,一套才花7-9億美元;而“薩德”一套高達9-11億美元,如果引進“薩德”,則需要多套(部)才奏效。不僅如此,陸基“宙斯盾”所用最新型“標準-3 Block2A”攔截彈由美日共同研發(fā)而成,所用雷達部分材料也由日本軍工企業(yè)提供,如此也算是“利益均沾”、軍費回流了。
擴軍算盤。對于日本而言,導彈防御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對付朝鮮,而是要抵消周邊大國彈道導彈的威懾作用。目前,日本裝備“宙斯盾”艦數(shù)量有限,引進陸基“宙斯盾”不僅技術設備可以兼容,功能還能相互補充疊加,也能將“宙斯盾”艦從繁重的警戒防御任務中“解放”出來。“標準-3 Block2A”攔截彈不僅可以攔截彈道導彈,還可以攔截艦艦、岸艦及空對地導彈,甚至可以打擊岸上固定目標,是可防可攻的“多面手”。這一謀劃與日本擴軍備武的“隱晦”企圖是契合的。逃避和平力量的監(jiān)管,擴張軍事進攻力量,是日本欺瞞世人的一貫伎倆。
就像日本媒體的一位評論員所言,引進陸基“宙斯盾”,不但強化了美國打造的反導體系,還助長了日本擴軍備武的野心;不但喂飽了美國的軍火商,還讓日本軍工企業(yè)分得一杯羹。
“宙斯盾”上岸,是美國利用其盟友,針對制導能力較強的潛在對手,構建全球反導系統(tǒng)的核心組成部分,最終目的就是全方位筑起反導體系。陸基和海基“宙斯盾”兼容互補,其防御距離達5500千米,將在整個導彈飛行時間最長、攔截機會最多、截擊效果最好的中段反導中發(fā)揮最可靠的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反導效果,最大限度威懾對手。
三面圍城:
反導體系有漏洞
目前,美國及其盟友的反導體系漸呈“三面圍城”之勢——
“西墻”已筑。早在2009年9月,美國政府就推出“歐洲分階段適應性導彈防御計劃”(EAPP),以保護歐洲大陸免遭潛在敵手的彈道導彈威脅。該計劃第一階段,在土耳其部署導彈防御系統(tǒng)預警雷達,在地中海部署4艘裝備“宙斯盾”反導系統(tǒng)的美軍軍艦;第二階段,2015年歐洲首個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在羅馬尼亞由美國海軍投入運行,具備發(fā)射“標準-3 Block1B”攔截彈的能力;第三階段,2018年第二個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即將在波蘭運行,能發(fā)射最新型“標準-3 Block2A”動能攔截彈。
“東墻”既定。在東亞,目前日本的反導系統(tǒng)主要由陸地上的“愛國者-3”和;“宙斯盾”系統(tǒng)裝載的“標準-3”早期型反導導彈構成。這兩種導彈的攔截空白,恰可由陸基“宙斯盾”填補。日本將于2023年在東西兩岸各部署一套陸基“宙斯盾”,成為補上“東墻”的最佳選擇,也是亞洲首個部署陸基“宙斯盾”的國家。
“南墻”在望。在特朗普政府和國會批準增加反導系統(tǒng)投資后,美國反導系統(tǒng)主要承包商向五角大樓提出建議,可以在夏威夷或者美國東西海岸部署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構成“第二道防線”。
至于“北墻”,美國目前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北極地區(qū)部署陸基“宙斯盾”,從地域條件、技術要求上都困難重重。隨著新一代“北風之神”戰(zhàn)略核潛艇和核動力破冰船等裝備列裝,俄羅斯可在北極形成戰(zhàn)略打擊優(yōu)勢,有效抗衡美國反導合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俄日“北方四島”之爭由來已久。目前,在北約的封堵下,俄羅斯非常被動。日本這次引進陸基“宙斯盾”,勢必會刺激俄羅斯加強對“北方四島”的軍事控制。日本媒體已經注意到,俄羅斯計劃于明年在千島群島部署岸艦導彈,以防范日本的陸基“宙斯盾”。
和尚跑不了,廟更跑不了?v然有眾多光環(huán)加身,陸基“宙斯盾”最大的短板是沒有可移動平臺,既不能像“薩德”那樣打了就跑,也不能像“宙斯盾”艦那樣隨時機動,如同活靶子。如此“泥足巨人”一般的陸基“宙斯盾”將面臨來自相關國家地區(qū)的多種反制手段和恐怖組織的襲擊,在實戰(zhàn)中存活率如何,尚未可知。
此外,今年美國海軍已經發(fā)生5起撞船事故,涉事軍艦都是“宙斯盾”艦,且“標準-3 Block2A”攔截彈第二次;囼炇∽詺,據(jù)查都是因為訓練管理和操作失誤造成的。陸基“宙斯盾”在東亞上岸后,將由日本自衛(wèi)隊操作,屆時運行情況如何更要畫上個大問號。
宮春科梁帥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