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爽夜夜爽一区二区_亚洲一级淫片免费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亚洲_人妻丰满熟妇无码区免费看

首頁 > 萊蕪 > 萊蕪名人 > 正文

“封君”吳來朝

文章來源:俺萊蕪有
字體:
發(fā)布時間:2016-07-23 09:32:04
  吳來朝,字義庵,世稱封君,萊蕪市顏莊鎮(zhèn)南港村人。(約生于明朝正德末年,卒于萬歷末年)以萬歷三年歲貢,任山西省榮河縣知縣。一任近二十年,政績卓著,賢聲廣傳。他的子孫有數(shù)人同在萬歷年間為官,治政、戍邊、抗樓,頗有建樹,其中三人崇祀鄉(xiāng)賢。他的長子鴻漸以選貢任直隸X州通判,次子鴻洙以進士任浙江參政,三子鴻功以進士任山西提學參政,



  孫暐以進士任陜西參政。孫曙、孫暉同年中舉。鄉(xiāng)里有"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的說法。由于他的子孫顯貴,誥封中憲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憲副。因累受封典,所以人們都稱他"吳封君"。
  
  吳來朝出身于耕讀世家,世代濟貧好義。他的曾祖吳江以天順舉人、會試副榜任鹽山教諭,人稱吳夫子。告老歸里后,把家產分給了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則過著清苦的日子。晚年在城東廂設立義塾教授學童。以儒行崇祀鄉(xiāng)賢。祖父夢弼為廩生。父親善繼三歲喪父,歷經孤苦貧困的磨煉,為人樂善好施,處世通達干練,常利用閑暇時間,誦讀經書,雖未成就,但學識很淵博,稱東巖居士。他生性敦厚樸實,而且天資穎慧。入塾后即勤奮攻讀,無論隆冬盛夏,從未松懈間斷,學業(yè)長進很快。由于家境貧寒,十多歲就協(xié)助父親從事耕耘,幫助母親操持家務,備嘗了生計的艱辛。直到進學為廩生,境況才稍有改善,就用積蓄買了幾十頭耕牛,分送給有困難的族人,幫助他們耕種。不久,生活都達到溫飽有余。他父親寬慰地說:"這算是了卻了我的一點心愿。"他的三個孩子都在少年時,就教他們尊敬長輩,友善鄰里,刻苦讀書,愛物惜時,并常帶他們下田學做農活,以使經受鍛煉,不忘根本。
  他出任榮河知縣時,已是花甲之年。但是他的精力充沛,體魄強健猶如壯年。榮河是山西省西南部的邊遠小縣,偏僻閉塞,又很貧瘠落后?h境西部濱鄰黃河,境內大片土地茅棘叢生,沿河又多淤灘澇洼。耕作的田地,也因種植管理不善,莊稼長得參差不齊,稀稀落落,景象十分荒涼。行走在路上,穿過的村莊,都能見到很多百姓衣不遮體,食不飽腹。民以食為天,農以土為本。像這樣,土地荒蕪不能種莊稼,老百姓貧困得不到溫飽,還如何來談社會的繁榮昌盛?他一到任,當務之急就是號召縣民挖茅墾田?墒谴蠖嗝癖姂T習游惰,對縣令的告示置若罔聞,響應奉行的極少。面對這種情況,他就決意以工代賑,自己出錢收購茅草,以激發(fā)群眾翻地掏茅根的勁頭。開始,民眾懷疑,不相信,挖掘茅草真能換錢?于是,有的人便擔著茅草送到縣衙前試探,果然公平過秤,按質按量付錢。消息傳開,全縣民眾蜂擁而起,爭相刨挖,田野里到處人影攢動,一片歡騰。送茅的人,熙熙攘攘,就像集市一樣熱鬧。僅一個多月的時間,草場的茅根就堆積如山。可是隨著坡野里的茅棘急遽減少,再進行刨挖就更不容易,群眾的高漲熱情也隨之低落下來。為了不致功虧一簣,他下令加倍付錢,后來,一再加價,直到茅棘被挖除盡凈。為了實現(xiàn)這一墾田計劃,他把自己全部所有,還有向親友告貸,知己的贊助,家中的支援,兒子好幾年的俸銀全都用上了。群眾對他這一作為很不理解,就議論紛紛,有些還嘲諷說:糊涂老爺糊涂官,雪花銀子買草山。價格不斷漲,茅少更值錢。人家買賣為贏利,知縣收草光賠錢。由于這次全面發(fā)動、大力挖掘,荒地得到了開墾,達到了預期目的。下一步就是整平土地,進行種植。他就幫助群眾購買耕牛,置辦犁耙繩索,并教他們用牛耕作。從整地到播種,他都親臨田間指導,有時還親自下手操作。群眾被發(fā)動起來,不長時間,就完成了種植任務。在共同勞動交往中,他與民眾建立了誠摯的感情,老百姓都感到這位知縣大人沒有官架子,態(tài)度謙和,平易近人。
  當?shù)孛癖娏晳T種谷子,但是不管谷苗稠稀,不疏不間,任它蔓生。因此谷棵瘦弱不齊,穗子大小不等,致使產量甚低。為了改變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他就召集民眾,講解間苗能夠增產的道理和方法。為嚴格要求,強調尺寸,就手執(zhí)木尺,當場示范間苗,并順口唱道:谷苗不能稠,間弱再去莠,七寸八寸埯,三棵四棵留。民眾因無間苗習慣而不信服,有的戲謔道:糊涂老爺糊涂公,種地無苗瞎糊弄,俺留稠苗谷裝斗,爺間稀苗難滿升。過了一個多月,他間苗的地塊,谷棵長得整齊茁壯。待到抽槍秀穗,穗長達五六寸。這在當?shù)厥且娝匆姡勊绰劦钠孥E。一時,民眾轟動,都爭先恐后前往參觀,甚至遠隔幾十里也有來觀賞的。收割后,打場入倉,谷子增收十幾倍。民眾歡欣鼓舞,在事實面前才心悅誠服。從此,間苗的技術,才在全縣得到了推廣。與此同時,他令夫人組織起一部分積極能干的婦女,教她們養(yǎng)蠶繅絲,紡線織布。他又鼓勵百姓植樹造林,栽桑種棉。扶持發(fā)展養(yǎng)殖,放牧牛羊。指導打井引水,澆灌田地。引進谷物品種,改良種植方法,由一年一播,力改二年三造。這些項目,在幾年的時間里,逐一實施,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由于農副業(yè)生產的大力發(fā)展,又連年獲得豐收,榮河面貌大為改觀。廣大縣民豐衣足食,都過上了較為富裕的生活。戶口有了較快增長,物資日漸豐盛,社會也日益繁榮起來,好多方面的成就,都超過了其他縣。為此,朝廷曾兩次給予擢升,而他則不愛慕高官厚祿,不貪圖富貴享受,更舍不得離開榮河這塊土地和黎民百姓。所以都請辭不受,仍任知縣。朝廷便把他晉級的袍冠送至故里,以示對其嘉勉。榮河縣民被他的卓著政績所感動,對他更加敬重。
  在榮河任滿了十年,他年已古稀,就請求引退。民眾聽到這個消息,從四面八方擁聚到縣堂前,匍匐在地,揮淚挽留。他被群眾真摯深情所感動,就撤回了辭請,繼續(xù)理事。他倡導興辦學校,設立塾館,盡量收納學童。還時常到縣學講經授課,對學業(yè)優(yōu)秀的就給予獎勵,因而,教育事業(yè)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又組織縣民修橋鋪路,使境內大道村路都比較暢通。并經常深入民間,視察農業(yè)生產和了解群眾的生活情況。走訪鄉(xiāng)間賢士和德高望重的耆老,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以便興利除弊,更好地治理縣政。十多年來,由于他的苦心教化,榮河縣匪患,爭斗獄訟很少發(fā)生,縣民都守法安居,勤耕樂業(yè)。
  又過了幾年,他年近八旬,再次告老。實屬年事已高,得到了朝廷的恩準?h民情深難舍,公議請求他寓居榮河頤養(yǎng)晚年。幾經商量,他執(zhí)意還鄉(xiāng),最后,尊重了他的意愿。但縣民忍情不過,遂組織人員和車馬護送。辭行這天,他整理行裝走出縣衙。行囊非常簡單,僅有二三只書箱和幾件行李,好多民眾都提著禮品前來奉送,他都一一婉言謝絕?h民早已潮涌云集,在縣街前設置了香案。有的舉香,有的捧酒,有的攀附著車轅,更多的人攔路跪伏在地上,一片抽泣嗚咽聲。年長的就扯衣牽袖,絮叨著離情話別。這樣,反反復復,竟然三日不能成行。翌日啟程,縣民緊隨,送出十里,才灑淚告別,可是仍有部分群眾尾隨相送。將要走出縣境時,他緩步下馬,回頭瞭望榮河大地,流露出眷戀之情,并雙手捧起一抔黃土,撒向田間。然后,面向送行的民眾,拱手高舉致謝,才潸然離去。民眾無不涕零,泣不成聲,感慨地說:"吳公在榮河近二十年,不圖不貪,清廉公正,卻為榮河人民作出了無私奉獻。來時雙手空空,離去兩袖清風,就連榮河的一粒黃土也沒沾去。"
  榮河人民以萬民傘,匾額送至故里相贈,以表示感恩不忘之情。還運來磚瓦木料,在萊城東門外購地建起"吳公生祠"。特地專程運來榮河土、榮河水。用溫水和泥,在祠堂中間龕臺上,精心塑了他的肖像,以供千載崇奉、萬世瞻仰。塑像高過六尺,風姿俊偉。戴冠衣袍,正襟危坐。儀容和顏風韻,端莊慈祥。頷下銀須飄灑胸前,雙手放在兩股之上。神態(tài)灑脫自若,瞻視更感到和善可親。當時人們都說,塑像與他風貌十分相像,看了塑像就如同見到了本人。祠堂內壁彩繪了壁畫,用生動的形象、平凡的事例,記敘了他的政跡:過秤收茅、揚鞭耕地、執(zhí)尺間苗、汲水澆田、養(yǎng)蠶繅絲、紡線織布、巡視農桑、拜賢訪老、講經課士、攀轅送行。這些質樸而動人的情景,歷歷在目。殿門上方高懸橫匾,上面鐫刻著表達榮河人民共同心聲的"榮河遺愛"四個金色大字。自從他告老返里后,榮河縣民于每年雨季到來之前,都自發(fā)地編制草苫,攜往當年草場,披苫蓋草,以保他的恩澤永存。相沿成俗,歷經幾百年,直至清末民初。
  辭官回到故里后,設置了部分義田以顧贍貧窮的族人。這時,族人繁衍已達數(shù)百。溫飽不能自給的,患病無錢醫(yī)治的,婚葬無力操辦的,還為數(shù)不少。為了實現(xiàn)先人的夙愿和解決現(xiàn)時問題,他就向兒子們宣布說:你們都勤于事業(yè),而且各有成就,衣食沒有憂慮。先人遺產四百畝,應當全部捐給族間,以便幫助解決族人的困難。于是,便召集族眾,講明意圖,立下了捐贈契約。還購了一所城宅,以備因事到縣城的族人居住。并當眾鄭重地說:從今以后,大家都要互敬互讓,和睦相親。不要走偏邪不正的路,不要做悖理不義的事。遵守國法在于毫不違犯,祖宗訓誡,要牢記不忘。讓世人看我們?yōu)閮?yōu)良氏族,這樣,設族田的意義就可永遠傳下去。能如是,則先人可含笑九泉了。僅僅幾年,族中再沒有人啼饑號寒,流散外地的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園。祖先有人祭祀,縣吏沒有傳喚,氏族日見繁盛。農忙時大家勤懇耕作收獲,閑暇時共同嬉游玩樂,都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
  他自己的飲食起居,卻仍很儉樸。平日里穿著土布衣衫,飲食粗茶淡飯,舉止習慣,一如既往。早起晚睡,讀書寫作,生活很有規(guī)律。他對子孫要求非常嚴格,不論居官的,讀書的,還是務農的,都要嚴守本分,勤奮竭力,矜持操守,正直而清白地做人。為使孫輩均能自食其力,就將四世同堂,幾十口之家分居,遷徙八個村莊,均給購置少量田產,建起茅屋草舍,僅供維持一般生活。并諄諄教誨:要勤儉持家,珍惜財物,即使婚嫁喪葬都要從簡操辦,不可鋪張奢費。不能依賴長輩家產好逸惡勞,更不能仗勢父祖功業(yè)驕橫凌人。后輩都能守法遵訓,克勤克儉,自強自力。
  他平生孜孜好學,精通經史文籍,善于撰文寫作。從入塾讀書,就以圣賢之道,作為自己立身之本。除完成規(guī)定的課業(yè)外,還大量閱讀其他書籍。長大后,還熱衷稽考古今史實,崇尚論跡先賢往哲的言行。視野逐漸開闊,學識日益豐富淵博。在任知縣期間,每天處理完公事,或有閑暇時間,仍堅持博覽經書,研究文史。告老歸里后,雖然年事已高,依然研讀不輟,并集中精力著述寫作。原吳氏族譜是他編修的,與撰寫的其他文稿都毀于兵亂。民國續(xù)修萊蕪縣志藝文志記云:萊邑為古文者,始于吳來朝,而其集不傳,F(xiàn)僅存義庵公族田碑文,萊蕪忠賢祠記碑文,重修萊蕪縣志序文,纂修重修萊蕪縣志十卷,此書在北京考古研究所、吉林師范大學各有存本。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