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要薩德選擇陸基宙斯盾,日本打的什么算盤?
12月19日,日本政府通過內閣決議,正式決定從美國引進兩套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tǒng),計劃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計劃在秋田、山口兩縣部署這兩套陸基“宙斯盾”,并使用日本與美國共同研發(fā)的“標準-3”增強型攔截導彈。依選址推斷,兩套陸基“宙斯盾”基本能夠覆蓋日本全境。
日本政府引進陸基“宙斯盾”的理由,是應對朝鮮日益增強的“核威脅和導彈威脅”。分析認為,盡管日本防衛(wèi)省強調引進陸基“宙斯盾”是為了強化反導防衛(wèi)能力,但這一裝備實際具有攻擊性,會對地區(qū)穩(wěn)定產生不利影響,引進陸基“宙斯盾”也開啟了日本新一輪軍備擴張。
“宙斯盾”系統(tǒng)如同反導長劍
“宙斯盾”系統(tǒng)全稱為“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tǒng)”,主要由探測系統(tǒng)、C3系統(tǒng)、武器系統(tǒng)等部分組成,是美國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武器計劃之一。自2002年以來,“宙斯盾”系統(tǒng)已經進行了30多次導彈攔截試驗,攔截成功率高達90%。目前,共有“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等數(shù)十艘美軍戰(zhàn)艦裝備了“宙斯盾”系統(tǒng)。此外,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韓國海軍的“世宗大王”號和“李舜臣”號也裝備了該系統(tǒng)。發(fā)展出龐大的艦載“宙斯盾”家族后,美國將“宙斯盾”從海上搬到了陸地。2013年, 陸基“宙斯盾”在夏威夷考愛島的太平洋靶場“上岸”。
陸基“宙斯盾”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fā),與艦載“宙斯盾”系統(tǒng)具有相近的反導能力,在機動性、維護便利性、全天候運轉方面更具優(yōu)勢。這套系統(tǒng)的雷達與艦載“宙斯盾”系統(tǒng)的雷達完全相同,都是SPY-1D型雷達。其MK41導彈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有3個發(fā)射單元,每個發(fā)射單元包括8枚導彈,一套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總計有24枚“標準-3”攔截導彈。目前,美國已經在東歐的羅馬尼亞部署了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波蘭也即將部署。
目前,日本的陸基反導系統(tǒng)主力是“愛國者—3”防空導彈和6艘“宙斯盾”艦搭載的“標準-3”反導系統(tǒng)構成的二級反導體系。其中,“標準-3”攔截導彈的射程可達2000公里,高度達1000公里,屬于中段攔截裝備,可在大氣層外對導彈進行攔截。“愛國者-3”防空導彈射程約20公里,攔截高度為15公里,屬于末段反導裝備。部署陸上“宙斯盾”系統(tǒng)后,相比“薩德”反導系統(tǒng),其導彈射程更遠、防御范圍更大,能夠形成三層反導攔截體系,從而大大提高目標攔截概率。做個形象的比喻,如果陸基“宙斯盾”是一把長劍的話,那么“愛國者”防空導彈就是一把匕首,而“薩德”介于二者之間。
選擇“宙斯盾”如同項莊舞劍
日本早在2014年就開始對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和“薩德”反導系統(tǒng)的引進展開正式研究,最終選擇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內中有多方面原因。
韓國引進“薩德”系統(tǒng)是美國掏錢,而日本部署陸基“宙斯盾”則需要自己掏錢買單。這樣一來,當然要算算經濟賬。與“薩德”相比,部署陸基“宙斯盾”兩套就可以覆蓋日本全境,一套陸基“宙斯盾”花費7億—9億美元;而“薩德”一套高達9億—11億美元,而且需要多套(部)才能覆蓋日本全境。不僅如此,陸基“宙斯盾”所使用的“標準-3”攔截導彈由美日兩國共同研發(fā),所用雷達部分材料也由日本軍工企業(yè)提供,如此不但喂飽了美國軍火商,還能讓日本軍工企業(yè)能分得一杯羹,也算“利益均沾”。而且日本還日本希望借此路基“宙斯盾”與美國在軍工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從而進入整個供應鏈。已有消息傳出,日本希望三菱電子、富士通公司能夠與美國軍火巨頭雷神、洛克希德·馬丁合作開發(fā)新的彈道導彈系統(tǒng)。
從根本上說,如果只是擔負防衛(wèi)功能,日本并不需要“宙斯盾”這樣的遠程反導系統(tǒng)。但對日本而言,假想的戰(zhàn)略對手絕不僅僅是朝鮮,所以,“宙斯盾”也就有了項莊舞劍的味道。目前,日本裝備的“宙斯盾”艦數(shù)量有限,引進陸基“宙斯盾”不僅技術設備兼容,功能還能相互補充疊加,也能將“宙斯盾”艦從繁重的警戒防御任務中“解放”出來。陸基“宙斯盾”不僅可以攔截彈道導彈,還可以攔截艦艦、岸艦及空對地導彈,甚至可以打擊岸上固定目標,是既可攻又可守的“多面手”。這一謀劃與日本擴張軍事進攻力量的企圖是契合的。分析認為,日本引進陸基“宙斯盾”,勢必會刺激俄羅斯加強對“北方四島”的軍事控制。日本媒體已經注意到,俄羅斯計劃明年在千島群島部署岸艦導彈,以防范日本的陸基“宙斯盾”。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