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對王右家的一往情深
依照常識理性,南開中學時期的章靳以和曹禺,很有可能是同時愛上了王右家,這種戀愛更多的是青春期男子一往情深的單相思。黃佐臨在接受田本相采訪時,還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介紹了成年之后的曹禺依然對王右家一往情深的舊情往事:
“陳白露的模特兒我見過,此人姓王,叫什么我忘了。她是羅隆基的情人,人們叫她王小姐,長得很漂亮。曹禺跟這個王小姐是有交往的,相當熟悉;他自己就是那個方達生了。潘經理我也見過,天津一個銀行的經理,是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的父親,與羅隆基是同學,在英國也是同學,又在南開大學共同教課。羅隆基是結了婚的,經常同老婆打架。王小姐是官僚的女兒,家里有錢,她不是陳白露那種交際花。北京、上海都沒有像她這樣漂亮的。在重慶時,曹禺常提起這個王小姐,他還陶醉那段生活。王小姐又漂亮又聰明,但是她文化并不高。我想排《日出》,但找不到一個像王小姐那樣漂亮的人。”前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的父親是章以吳,他與小自己一歲的周恩來是天津南開中學的同班同學。章以吳的妻子朱淇筠,是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及代理國務總理的朱啟鈐的二女兒。章以吳進入社會之后很快成為“天津一個銀行的經理”。到了1936年,26歲的南開小校友曹禺創(chuàng)作《日出》時,就把39歲的章以吳和40歲的羅隆基,當作了大豐銀行經理潘月亭的生活原型。
1974年1月,王右家的閨中密友,同時也是羅隆基婚外情人的呂孝信,在臺灣《傳記文學》第24卷第1期發(fā)表長篇回憶文章《憶一對歡喜冤家———王右家與羅隆基》。按照呂孝信的介紹,王右家和呂孝信從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畢業(yè)后,一起考入宣外大街的春明女中,之后又一起考入北京女子大學。她們原本約定要一起到美國去讀書,沒有想到王右家突然離開。兩三年后的1931年,沒有拿到學位的王右家又突然返回。關于王右家的美麗,呂孝信寫道:“對于她的美我欣賞得最多,因為從小我就和她是死黨,看見她成長———由一個黃毛丫頭變成一個美麗的少女。我認為她最美的地方不是在她的面孔體型,而是在她的動作和她的氣質上。她動作時的美,我以為縱集天下美女于一堂也無法與之相比。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給人一種如音樂旋律的美感。”呂孝信出生于1910年,剛好與曹禺是同齡人。而王右家要比呂孝信一大兩歲,與章靳以的年齡更加接近一點。出生于1896年7月30日的羅隆基,比王右家大13歲左右。王右家出國之前,已經與義母的兒子訂下婚約。當她從美國歸來時,未婚夫恰好不在國內。于是,她在上海與羅隆基(努生)一見鐘情。羅隆基與王右家的婚外同居,一直維持到1938年前后的重慶時期。由于羅隆基的妻子張舜琴要與她的一個學生結婚,終于同意與羅隆基辦理離婚手續(xù)。王右家隨后便與被她昵稱“騾子”的羅隆基正式結婚。
據章詒和在《這樣事和誰細講》一書中考證,由于王右家無法接受羅隆基在情書里與楊度的女兒楊云慧談婚論嫁,只好選擇離家出走,時間是1943年6月28日?箲(zhàn)勝利后王右家從英國回國,與羅隆基在上海正式辦理離婚手續(xù),并且很快結識已故電影演員阮玲玉的丈夫唐季珊,隨后在北平嫁給唐季珊做了第五任太太。王右家的自我解嘲是“老大嫁作商人婦”。
曹禺的《橋》與王右家、羅隆基的情愛傳奇
曹禺1945年前后在重慶寫作《橋》時,與南開老校長張伯苓與恩師張彭春兄弟,以及周恩來、鄧穎超、羅隆基、王右家、錢昌照等知名人士都有交往。他在見證王右家與羅隆基之間的傳奇婚變的同時,自己也陷入與妻子鄭秀與婚外情人方瑞之間一男二女的三角婚戀。為了渲染《橋》中留學歸來的鋼鐵專家沈承燦的“備受矚目”,曹禺刻意為沈承燦安排了兩名女子團團轉的三角關系。劇中的梁愛米是以王右家為生活原型的陳白露式的交際花,她憑著自己的天生麗質,對于懋華鋼鐵公司董事長、像《日出》中的潘月亭一樣有錢有勢的何湘如一再拒絕;卻苦苦單戀著“青梅竹馬的玩伴,從小就別別扭扭,一見面就得爭起來”的沈承燦。但是,當沈承燦的未婚妻歸容熙出現(xiàn)在梁愛米面前時,她不僅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嫉妒,反而心甘情愿地成全著他們的婚事。從這個角度上講,梁愛米與歸容熙身上,也寄托著曹禺對于自己的妻子鄭秀與婚
外情人方瑞的一種情愛夢想。在這種情況下,他在舞臺提示中一往情深地介紹了以王右家為生活原型的梁愛米:“她廿五六歲,上天給了她一副不能再美的外表,同時也給了她更難于捉摸的性情。
……雖然如此,她的心里倒也有一個小小的角落還保持著干凈、真摯和溫暖。她和沈承燦是青梅竹馬的玩伴,從小就別別扭扭,時常吵架,一直到今天,他們還是無止境地一見面就得爭起來。她對承燦有一種分不得的感情,怕只有這一點感情才是心靈中最純潔的了。”“廿五六歲”恰好是曹禺1936年前后寫作《日出》時王右家的年齡,而不是他寫作《橋》時王右家的實際年齡。留在曹禺記憶之中并且讓他一往情深的,顯然是王右家與羅隆基鬧得滿城風雨的婚外情愛。田本相在《苦悶的靈魂———曹禺訪談錄》中,記錄有晚年曹禺的另外一段話:“王小姐歲數(shù)和我們差不多,后來到美國去了。我寫《橋》的時候,其中也有她一點東西,但也不是她了。就是那個沈承燦的朋友,古先生的一個姘頭,高級的,有錢的,這樣又從王小姐身上分出一點來。羅隆基到了北京,一天給她打兩次電話,我都覺得邪門。”需要說明的是,戲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之間,所存在的只是激發(fā)靈感、點燃創(chuàng)作的精神性關系,戲劇創(chuàng)作的虛構想象從來都是不受現(xiàn)實生活的拘泥限制的,戲劇人物與生活原型之間也是不能完全劃等號的。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